当公路养护遇上智慧科技:看各省如何让 “血管” 永葆活力?
公路,作为城市的 “血管”,承载着经济脉搏与民生出行的重任。但传统养护中人工巡查的低效与疏漏,如同隐藏的 “血栓”,时刻威胁着道路安全。如今,一场由科技驱动的 “智慧革命” 正在重塑公路养护的未来 —— 数字孪生、AI 巡检、无人机监测等前沿技术齐上阵,让公路养护从 “被动抢险” 走向 “主动防控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各省如何用科技为公路养护 “舒筋活血”!

一、江苏:数字孪生让公路 “活” 起来,病害追踪到 “厘米级”
在江苏,公路养护正经历一场 “可视化革命”。江苏交控打造的 “数、图、模” 三位一体体系,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路面数据,搭配高精地图实现路网元素的精准映射。
车载巡检革新
传统人工定位误差大,如今高精地图提供厘米级桩号校准,巡查无需人工定桩,病害位置直接 “锁定到车道”,为施工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。 桥梁定检升级
构件拆分标准化,检查数据与模型绑定,桥墩、桥头定位误差大幅降低,录入效率提升显著。
亮点:无论是路面裂缝还是桥梁隐患,都能在高精地图上 “一目了然”,不同年份数据可直接对比,病害发展趋势无所遁形。

二、浙江:一站式平台破解 “协同难”,养护决策有 “智慧大脑”
浙江交工集团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平台,堪称养护界的 “超级中枢”。这个集成 15 个核心模块的平台,串联起检测、设计、施工、监理等多方协作,让信息不再 “孤岛”。
边坡主动管控
通过动态建档、轻量化监测技术,边坡风险评估周期缩短,预警响应速度提升至10 分钟,应急抢险更高效。 智能决策系统
基于 20 年数据积累,平台能预测路况、筛选养护路段、优化资金分配,决策效率提升50% 以上。
成效:覆盖 3400 公里路网,合同审批周期从 “weeks” 压缩至3 天,真正实现 “数据多跑路,人员少跑腿”。

三、福建:“天地一体” 织密养护网,无人机 + 环保技术双管齐下
福建南靖公路分中心的养护模式,堪称 “空陆联动” 的典范。无人机化身 “空中侦察兵”,不仅能巡查桥梁隐蔽病害、边坡裂缝,还能在汛期评估溜塌方风险;地面则采用热再生技术循环利用旧路面材料,减少污染的同时缩短工期。
跨部门协同
联动公安、政府,通过 “路网天眼” 快速锁定路面污染肇事车辆,应急抢险时统筹调度机械,让突发险情处置更高效。
案例:国道 G319 线无人机发现路面污染,联合交警溯源追责;省道 S318 线用热再生技术修复病害,减少交通干扰。

四、山东:无人机 “空中巡逻”,424 公里道路全域覆盖
在山东青岛,无人机成为公路巡检的 “标配”。8 条国省道、424 公里道路构建起无人机巡检网络,车流高峰时实时监测拥堵、事故,数据直传智慧后台,助力应急处置。
技术升级
基于高精地图的航线规划,突破人工操作局限,巡查精度与安全性双提升。
实战:“五一” 期间,无人机快速发现多起紧急事件,保障道路畅通,科技力量尽显。

五、贵州:汛期巡查有 “智慧眼”,应急响应 “快人一步”
面对多雨的汛期,贵州高速集团的养护综合管理系统堪称 “防汛神器”。新增的特殊巡查功能,能自动汇聚数据、生成可视化报表,让管理人员快速掌握全省汛期风险。
智能化采集
巡查轨迹、天气等信息自动同步至 GIS 地图,隐患一键上报,病害位置实现车道级定位,应急响应效率大幅提升。
成效:系统覆盖 67 条高速,日均处理数据近 200 条,让防汛从 “经验判断” 转向 “数据驱动”。

六、甘肃:AI 巡检替代人工,全流程数字化重塑养护模式
甘肃定西的智慧巡检养护平台,让 AI 成为养护工人的 “得力助手”。搭载智能摄像头的设备,能实时识别路面裂缝、坑槽,自动生成巡检报告,并通过算法实现病害分类与优先级排序。
云端管理
养护任务线上派发、进度可追溯,数据资产动态更新,管理效能全面提升。
转型:从 “人工巡查 + 纸质记录” 到 “AI 识别 + 数字报告”,病害溯源效率显著提高,高频损毁路段治理更有针对性。

七、智慧养护的未来:让公路会 “呼吸”,让安全更 “无感”
当高精地图与车载设备融合,当无人机在暴雨中自动巡航,当跨部门数据实时共享 —— 这些 “微创新” 正在重新定义公路养护。未来的公路,将不再是被动承受的 “基础设施”,而是会 “感知”、能 “思考”、可 “自愈” 的生命体:
感知层
物联网设备如同 “神经末梢”,实时捕捉路面、桥梁的细微变化; 决策层
大数据与 AI 算法化身 “智慧大脑”,精准预判风险、优化资源分配; 执行层
智能设备与环保工艺成为 “治疗手段”,隐患在萌芽阶段悄然化解。
扫码加小编微信
↓ ↓ ↓

微信号|13871150998
视频号|隐蔽致灾
扫码关注我们
阅读 18
留言
写留言